這里藏著一座抗戰“兵器庫”
■新華社記者吳燕霞 楊仕彥
圖為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廠生產洞。(重慶建川博物館供圖)在重慶,層層交錯的立交橋下,有全國首個洞穴抗戰博物館聚落,這里曾是抗戰時期大後方的“兵器庫”所在地。
從立交橋的匝道盤旋而下,經過重慶市九龍坡區鵝公岩小學,在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上修建的重慶建川博物館便出現在眼前。
“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廠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漢陽兵工廠。”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講解員段恩華說,抗戰時期,工廠被迫由湖北漢陽搬遷至重慶九龍坡區鵝公岩,依江傍山開鑿了116個防空洞,重慶兵工工人在防空洞里制造兵器,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保障。
沿著青石板路行走在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道路兩旁部分年代久遠的防空洞仍清晰可見。這些曾經的生產洞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改建為國營建設機床制造廠。
“1998年我從部隊轉業到建設廠。”重慶建川博物館聚落物業部副主任曾道鍵介紹說,建設廠幾經改制更名,貫徹軍民結合方針,生產了大量制式武器和民品。
曾道鍵自豪地說︰“那時候建設廠的生產水平在全國數一數二,是我國特種機械、摩托車和車用空調壓縮機的重要生產基地。”
2003年,按照重慶市政府總體規劃,建設廠拉開搬遷序幕,從鵝公岩搬遷至巴南區花溪工業園區。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群,重慶九龍坡區政府將其打造成以抗戰歷史主題博物館為核心,商業業態為配套的特色旅游創意項目。
“要在潮濕的防空洞內建博物館並不容易,除濕排污是主要難題之一。”段恩華介紹說,博物館建設時采取堵漏、排水、通風、除濕等方式,設置了幾十台除濕機,把洞內濕度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區間。
曾道鍵離開建設廠後在外打工,2018年得知工廠被改建為建川博物館,當即決定回來應聘。從保安到管理人員,曾道鍵見證了重慶建川博物館的發展過程。
如今,依托當時生產所建的防空洞,重慶建川博物館打造了兵工署第一兵工廠舊址博物館、抗戰文物博物館、重慶故事博物館等10個主題博物館,展陳10萬余件抗戰、兵工、民俗文物。
走進博物館,珍貴的歷史照片、逼真的復原場景、�跡斑駁的車床,生動地反映了兵工工人躲避日軍空襲、在生產洞內生產兵器的場景。
“老工廠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旅游景點重煥生機,我感到很驕傲。”曾道鍵說。
(新華社重慶9月16日電)
联系方式:朱经理 18452511606 邮箱:sqyfg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