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好是組織給的,有標準也要省著用”
周智夫的家在海澱區清河某干休所,是2008年搬進來的,盡管面積沒有達標,他卻一直很滿足。
據干休所第一任政委朱南璋回憶,1984年干休所組建之初,由于配套設施不完善,一些同志不願搬進來。
“我先搬!”周智夫第一個站出來︰“組織分配的住房,每一平方米都飽含黨的關懷。”他還勸說大家要感恩組織、服從安排。
一樓衛生條件差、采光效果不好,很多人都不願意要。朱南璋找到周智夫,他二話沒說就領取了一樓的鑰匙。
眼看就要搬家了,朱政委又面帶難色找他商量︰“老周啊,二樓有位老同志腿腳不方便,您看……”
明白了朱政委的意思後,周智夫痛快答應︰“只要能為組織分憂解難,我住哪都一樣。”
參加革命以來,從東北到華東、從華東到西南、從西南到華北,周智夫幾次跨省調動,經歷10余次部隊整編、20多次崗位變換,始終率先垂範。
婁淑珍說︰“老周一輩子最愛唱的歌就是‘毛主席的戰士最听黨的話,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艱苦哪兒安家’。”
隨著職務的提升,周智夫給自己定下了為組織多著想、多分憂、多添彩,對組織少提要求、少講條件、少添麻煩的“三多三少”原則。即便離休後,也從未向組織張過口、伸過手。
作為抗戰時期的老干部,國家給予了周智夫很好的生活保障,可他卻常講,待遇好是黨對老干部的關心,但我們不能可著勁兒用。在住房、用藥、用車上,他對自己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離休多年,他一直住著90平方米的公寓房,直到2008年才搬入102平方米經適房。
在用車上要求更嚴。2012年暑假,周智夫的大孫女帶著孩子來北京看望他,期間小孩感冒發燒急需到醫院治療,孫女背著爺爺向所里要了車。周智夫知道後嚴厲地批評︰“我們家從沒因私事用過公車,你這樣做壞了規矩,以後不能這樣子,否則就別再來了!”隨後,他自己掏錢補交了車費。
遲暮之年,周智夫落實待遇標準更加嚴格。他每年實際藥費連標準的一半都沒用到。他常說︰“待遇是組織給的,有標準也要省著用。”
2014年7月,周智夫的骨質疏松病情加重,接連發生兩次壓縮性腰椎骨折。遵醫囑,衛生所購買了兩種進口藥。見藥品的外包裝跟以前的不一樣,周智夫認真詢問究竟,得知“這是治療用藥,符合規定”,才放心使用。
今年2月22日,周智夫的病情稍微好轉,便對家人說︰“我在醫院多住一天,就得多花好多錢,咱盡快回家吧。”女兒告訴他不用花個人的錢,他听後很不高興︰“公家的錢也不能隨便花,而且更要省著花。”
“公家的便宜,一丁點都不能佔!”執行公私分明的家規,周智夫有時候近乎無情。
他常給老伴交代,咱倆醫療保障標準不一樣,我的藥你不能用。一天晚上,老伴的阿司匹林用完了,跟周智夫商量用一下他的藥,他很認真地說︰“藥可以借給你,但你要記住,買藥後必須及時還給我。”
面對不解,周智夫說︰“我的藥是公費保障的,可不能‘一人公費醫療,全家免費吃藥’。”他經常教育子女︰“共產黨照顧咱們那麼好,咱再佔公家便宜,晚上會睡不著覺。”
“小事見精神、見境界、見政德。”干休所退休老干部于桂生說,艱苦奮斗易在一時、難在一世,周智夫無論為官一任還是離職休養,始終做到建功不貪功、有功不居功,帶頭立起了共產黨人的好樣子。
“不留金不留銀,只給後代留精神”
在周智夫的家里,上世紀60年代的立櫃、70年代的木床、80年代的折疊飯桌,這些在今天已經很少見的簡陋陳設,默默講述著主人的一生勤儉。
周智夫的老伴一直沒有工作,幾個孩子上班前,一家人全靠他的工資生活。離休後,雖然待遇提高了,但他生活依然簡樸,家里也沒有添置高檔電器、貴重家具。
周智夫日常開支很節省,花每一筆錢都要記下來,翻看他的記賬本,平均每月開支僅幾百元。他說︰“勤儉節約是傳家寶,我們要為年輕人帶好頭。”
“不留金不留銀,只給後代留精神!”與周智夫相濡以沫77年的婁淑珍說,“老周一輩子沒給兒孫掙得什麼金銀財富,卻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上世紀70年代,周智夫調任北京,這個時期,幾個子女正值就業的年紀。身居重要崗位的周智夫並沒有在子女問題上打過一聲招呼。
兩個兒子參軍入伍、退役安置,三個女兒工作分配、插隊下鄉,都靠的是個人努力。最終,5個子女分別落戶在重慶、江西、江蘇和北京四地工作生活。
联系方式:朱经理 18452511606 邮箱:sqyfgo@163.com